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3章 芬兰的野望

公允的说,芬兰在二战的大多数时间里,都是被大国裹挟的小国。

其艰难的想要守护自己国家利益的行为,让芬兰在二战期间的作为,在大多数时间里可以被人理解,这也是芬兰在二战结束后的清算中,损失相对较小的原因。

………………

芬兰与斯拉夫人的渊源极深。

在十二至十四世纪,如今的芬兰处在瑞典与罗斯公国的共同影响下。

1323年,根据奥列霍夫和约,瑞典与罗斯公国的国界正式确定,芬兰被划入瑞典王国版图。

在随后的丹麦发达时期,以丹麦为首的,丹麦、挪威、瑞典三国联合中(1397-1523的卡尔马联盟),芬兰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内部自治权。

十六世纪,在瑞典退出卡尔马联盟后(瑞典发达时期),芬兰再次被瑞典王国统治。

并就此成为了,瑞典与罗斯对抗的前线,瑞典贵族在芬兰的持续剥削,再加上连年的战争,让芬兰农民发动了芬兰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起义——棍棒战争(因起义军多以粗木棍,制成的连枷等,作为武器而得名)。

但该起义,就像东方大国大量的农民起义一样,在种种因素作用下,最终因为起义军力量分散,被统治者逐个扑灭,并使得芬兰在整个十七世纪,被瑞典完全控制。

在进入十八世纪后,瑞典对于芬兰的压迫更加严重,在北方战争(俄罗斯帝国主导的北方联盟与瑞典王国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的战争)中,芬兰被严重破坏,这催生了芬兰独立的思潮。

而在北方战争后,根据尼施塔德和约,西南卡累利阿和维堡被划给俄罗斯帝国,这让这一和约,成为了俄国与芬兰领土纠纷的一大起源。

之后在瑞典与俄罗斯帝国的再次战争(俄瑞战争1808-1809)后,芬兰被并入俄罗斯帝国,正式成为芬兰大公国,并重新享有自治权。

于是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时期,芬兰同样掀起了革命。

芬兰无产阶级支持了沙俄士兵与水兵发动的斯维亚堡起义(1906)。

这让苏联在1917年12月承认芬兰独立。

但列宁领导的俄共(布)能在落后的农业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,毕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奇迹。

因此在芬兰独立后,其国内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,很快就被芬兰买办资产阶级和德国军队(1918年一战结束前),共同镇压,至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